□劉世琦
小時候,一碗熱騰騰的面皮便是心中最美味的早餐。
面皮是家鄉久負盛名的美食。“一碗面皮、一碗菜豆腐”,大概是每個漢中人早上的口頭禪。不管來自本地還是外鄉,總能被這誘人的味道吸引過去。
店家用鐵勺舀起米漿,倒入蒸籠,輕輕轉動至米漿均勻分布,然后用布單蓋上。大火燒十分鐘左右,待蒸氣透過蒸籠氤氳繚繞,淡淡的米香就撲面而來。攤在案板上,切成一根根長條,再加入一小撮豆芽、菠菜、土豆絲,澆上辣椒油和調好的蒜水汁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皮就上桌了。不管春夏秋冬、雨雪風霜,還是異鄉求學、外地上班,在漢中人眼里,面皮是能治愈你的胃,溫暖你心的“好朋友”。
初中時每天早上晨讀,很早就要起來,街上的面皮店大都沒開門。如果想吃面皮,母親前一天晚上就得開始忙碌起來,大米浸泡、打漿、籠蒸、成型、切條、調汁,這一系列流程完成,面皮才算做好了。吃一口,軟、嫩、香、辣,熨帖味蕾。這一口,是對美好一天的獎勵。
上高中后,我來到了一所封閉式住宿學校。雖然教學質量在全市數一數二,飯菜卻不是特別好吃。每周末下午短暫的休息時間,就成了我和伙伴的美食治愈之旅。坐上校外的蹦蹦車,我們便急不可耐地趕往縣城的面皮店。
“老板娘,大碗面皮,多放辣。”“好嘞。”
老板娘盛好面皮,用小勺往碗里舀進醬醋、蒜水、食鹽、辣椒等調味品。早已饑腸轆轆的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,將面皮一條一條送入口中,香辣可口的味道頓時帶來滿滿的幸福感。
大學去了離家千里的江南,那里似乎是個甜食的國度,對于無辣不歡的我來說倍感不適應。“獨在異鄉為異客”,每逢周末,坐上地鐵,我會到處尋覓面皮店的蹤影。湖南路、新街口、夫子廟、雨花臺,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過我的足跡。遺憾的是,直至畢業也沒有找到一家帶著家鄉味道的面皮店。也許這邊人不愛吃辣吧,我只能這么安慰自己。
工作后到了陜北,一道秦嶺將陜西從中分隔開來,陜南、陜北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習慣。但不管怎樣,無論漢中面皮、岐山搟面皮還是秦鎮米皮,陜西人對涼皮的喜愛如出一轍。經同事介紹,我在離工作地不遠的小吃城找到了一家面皮店,在那里認識了幾個老鄉,有工作十幾年的,也有畢業不久的。果然,人們無論走多遠,腦海中都保存著家鄉的味道,它像牢不可破的繩結,一頭系在千里之外的異地,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。
人們或為了學業遠赴他鄉,或為了工作獨居異地。個體生命的遷徙,也許會邂逅不同地方的風味美食,從食材組合的變化多端,到烹調方式的日新月異,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們對故鄉食物的迷戀十分牢固,甚至被賦予“鄉愁”的具體表象。
或許,每個人和故鄉美食之間的故事,永遠都無法講完。
責任編輯:白子璐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